历史名人(不完全统计)
1、彭雪枫(1907-1944)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创始人。
2、彭小枫:彭雪枫将军之子,原二炮政委。中共抗日名将彭雪枫的遗腹子,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3、彭禹廷(1893年-1933年):地方自治派代表人物
4、郭庠生(1911-1947年):革命烈士。
5、郭树言:郭庠生之子,曾任湖北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
6、许鸣真:1947年肄业于香港达德学院经济系,后参加解放军,1987年任国防科工委纪委书记。
7、许永跃:许鸣真之子,原国家安全部部长
8、张保庆:原教育部副部长
9、张文显: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10、王永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协调部部长
11、贾锡太: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2、袁敏道:中日友好协会政治交流部部长.
13、刘其文:河南省省长助理
14、王照平:河南省林业厅厅长
15、张玉坤: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16、柳建伟 河南省镇平县人,1963年10月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巴金文学院创作员,河南文学院院士,成都军区某部中校。 一九八五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评论、报告文学三百余万字面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长篇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图书编辑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中国图书奖、首届解放军图书奖等奖项。《突出重围》入选十部献礼长篇小说,并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17、吴富山:河南省气象台台长
18、李天岑:南阳市委副书记,著名作家
19、贾崇兰:南阳市委副书记
20、原秋(原名王聆音,蒙古族):原吉林市委书记
21、卧龙生(1930~1997):河南镇平人,本名牛鹤亭。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齐名,代表作《飞燕惊龙》。
22、赵 静: 河南镇平人,著名电影演员,代表作品有《巴山夜雨》、《车水马龙》和《海之恋》
23、姜玉彬:河南省美术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为副高级研究馆员,特级摄影师。现任新加坡新神州书画院院士、上海民族书画院院士、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委、南岭书画院院士、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研究员, 濮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被授予“世界艺术名人”、“世界优秀书画家”、“世界 铜奖艺术家”称号。
24、王占国: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及材料物理研究,硅太阳电池暂照效应研究成果以及半导体材料、元器件、电路暂照效应研究曾分别为我国人造卫星用电源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半导体深能级和光谱物理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引用200余次,达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在标准半导体结构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发展方面又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院奖励。
25、张德光:男,汉族,生于1948年11月。共产党员,国家干部、二级编剧职称。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作协、剧协理事、镇平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二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六本书,创拍了三部电视剧,出了一套光盘。其中剧本《福院春秋》89年发表于中国十五届“金鹰奖”优秀奖;电视剧《曙光到来之前》,93年在中央电视台1-4套节目中相继播出,剧本《嫂娘情》获省文化厅优秀剧本奖、南阳市五个一工程奖,艺术片《烟鬼、赌棍》获南阳市优秀艺术成果奖。
26、陈银龙:原南方电视台节目编辑,采编。
27、李友欣:著名作家
28、行者:著名作家
29、马本德:著名作家
30、阎英明:1952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奔流》、《河北文学》、《广西文学》、《小说界》、《莽原》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其中短篇小说《寻找原始》曾荣获第二届路遥青年文学奖二等奖;曾出版中篇小说集《恩爱追杀》、《漂亮世界》、《涅阳笔记》、散文集《涅阳赋》;曾与他人合作编著大型文化典籍一部,与他人合作编著文化论丛一部。《小城荒原》是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32、王震亚:1949年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曾任作曲系副主任、创研室主任、副院长,兼任中国音协常务理事和《音乐创作》主编。主要作品有合唱曲《胡笳十八拍》管弦乐曲《九寨沟断章》、《繁星颂》、《潇湘水云》等。尚撰有《五声音阶及其和声》、《怎样写二部歌曲》、《十二音序列》等专著。
34、杜祥琬:中国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少将:郭旭恒、陆林周、赵金奎、陈哲、张英明
教授:张文显、张富良、姚天祥、庄保森、姚小鸥
王进生:著名民营企业家
毕胜增:著名民营企业家、发明家
刘新年:邓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炳旭:西峡县委副书记、县长
翟幸福:内乡县县委书记
梁天平:方城县县长
鄢国宾:西峡县委县委副书记
王天顺:郏县县委书记
传 记
杨献珍(1896~1992) 原名杨奎亭,男,汉族,祖籍镇平县马庄乡杨砦村。
清咸丰年间,河南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为生活所迫,杨献珍的祖父携妻带子,背井离乡,逃荒到湖北省郧县东南的安阳口镇。小镇濒临汉水,民风古朴淳厚。为了养家糊口,他的祖父、父亲先是开荒种地,后在镇上兴办了缫丝厂和小商铺。
杨献珍自幼聪敏颖悟,好学上进。6岁入私塾,12岁入两等(初小、高小)学校读书;1912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八区郧山中学,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教员、校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国民党以“共党嫌疑”逮捕;1929年出狱后,遵照党的指示,到北方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中共北方局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同安子文、薄一波、刘澜涛等60多人一起被捕,后经党中央营救,于1936年9月出狱。之后,在山西搞统战工作。
1940年1月,杨献珍担任中共北方局秘书长,不久兼任党校党委书记兼教务主任。1944年12月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教务处第一副主任;1946年,任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副校长;1948年,中央中央决定成立马列学院,刘少奇兼任院长,杨献珍任教育长,兼授世界近代史。
新中国成立后,杨献珍先后任马列学院副院长、院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8月,马列学院更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杨献珍任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并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哲学科学学部委员(院士)和科学奖金委员会委员;相继出版了《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等唯物主义哲学重要著作。
1956年8月,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杨献珍当选为中央侯补委员。1958年,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
1959年,杨献珍因坚持唯物主义,反对“浮夸风”,遭受错误的批判,1962年被甄别平反。1964年,因提出“合二为一”的哲学观点,他认为辩证法不应当只讲斗争,不讲同一性,不应当只讲“一分为二”,不讲“合二为一”,应当把“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结合起来。这是杨献珍作为一个哲学家、理论家深入思考而得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康生却把这个问题上纲成为“反党”、“修正主义”的政治问题,致使杨献珍再次遭到残酷批判。“文革”时,他被投入监狱达八年之久。1975年出狱后,又被下放到陕西省潼关三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狱中,虽身处逆境,他始终坚信,“党是最公正的,总有一天,问题会弄清楚,证明我是无辜的,我是一个革命者”。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六十一人叛乱案”平反,杨献珍的问题彻底得到了平反。1979年1月起,杨献珍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校顾问。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他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杨献珍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第四届政协委员。1992年8月25日,杨献珍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
王致道(1916~1996) 曾用名王严身,男,汉族,生于1916年7月,镇平县侯集镇王官营村人,1936年初在北京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7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其建国前先后担任过民先队员,中共镇平县委、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鄂豫边区洪山公学、实验中学教务科长(主任),鄂东专署秘书主任,中原边区参议会秘书,晋冀南新兵团副政委、副团长,冀南三专署建设科长。建国后担任过邯郸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峰峰矿区党委秘书长、组织部长、总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中共峰峰市委副书记兼峰峰煤矿党委书记,河北省煤矿管理局副局长,中共邯郸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峰峰矿务局党委第一书记,中共邯郸市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革委副主任等职,中共邯郸市委书记、邯郸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在北京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不畏艰险,出生入死,英勇斗争,宣传和组织群众,为保卫抗日民主政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河北省邯郸市主要领导,他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为邯郸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王致道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一位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敬佩和爱戴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好同志。
田立祥(1914~1989) 男,汉族,生于1914年10月,中共党员,镇平县柳泉铺镇程营村人。他自幼喜爱学习,较早接受了革命思想,在中学期间,曾因不满校方的黑暗,带头参加学潮斗争。他为了追求进步,反对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于1938年7月去陕北公学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他曾任干校教员、专属警卫营政治指导员、专属公安处巡视员、抗大分部科长等职,并于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在1945年至1958年期间,他先后担任佳木斯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鹤立中心县公安局局长,汤原县公安局局长、县长,黑龙江省民政厅干部处长,东北人民政府解放处副处长,东北临时档案处处长,中央城建部人事司干部处处长。1958年至1971年他在天津大学工作,先后任系党总支书记和教务处长。1971年3月调入天津纺织工学院任基础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享受司局级离休干部待遇。1989年2月10日去世,享年75岁。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为建立新中国和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英勇奋斗,积极工作,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王杰(1924~1990) 男,汉族,192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师范文化,镇平县侯集镇王官营村人,原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副校长,享受12级待遇,1990年4月6日去世,享年66岁。其于1938年9月参加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先后在河南省镇平县、内乡县、新野县以及洛阳工合协会从事地下党的工作,历任太岳军区情报员,晋冀鲁豫军大三大队、华北军大三大队参谋,华北军大总队参谋,军委军训部、军委军校管理部参谋,军委军校部保密室副主任,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干部科科长、副校长,国营七四四厂副厂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八十年代参加重建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领导工作。他参加革命五十余载,对党忠心耿耿、工作任劳任怨,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遇到什么困难和坎坷,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在多年的领导工作中,他勤勤恳恳,积极进取,大胆果断,团结同志,平易近人,事事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解放时期中共地下党的工作以及解放后的军校管理、军工企业建设和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杨寿昌(1910~1988) 男,汉族,曾用名杨富荣,镇平县涅阳街道办事处人,老红军。
杨寿昌出生于河北省景县杨垛村,1933年8月参加红军,编入红二十五军独立团。1936年2月,在山西万楼县与国民党85师遭遇,经过40余天激烈战斗,杨寿昌等60人被俘。他坚贞不屈,不失红军战士的气节,坚持对敌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党组织的交涉,他回归部队。1937年7月, 组织委派他到山西太原抗日决死队任班长。1938年9月~1939年12月, 先后在山西沁县任抗日决死队二连排长、五七团二营四连副连长。1940年 11 月~1947年10月,任山西安泽县独立团二连连长,1947年11月~1948年3月,任山西晋城县十三旅补充团二营副营长。抗战期间,杨寿昌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浴血奋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48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杨寿昌进入河南工作, 先后任内乡县、南召县大队大队长,组织带领革命武装,为两县的解放和地方政权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杨寿昌举家落户镇平,长期在镇平县工作,先后任镇平县武委会主任、支队部大队长、县人武部部长、县兵役局局长、县商业局党委书记等职。他把满腔热血都倾注于镇平的发展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勤恳工作,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得有声有色。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寿昌同志遭到错误批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始得平反。
1979年4月,杨寿昌同志正式离休。离休后, 他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为镇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余热,始终不失一个老红军、老革命者的本色。
1988年6月29日,杨寿昌病逝于镇平。
刘玉珍(1913~2002) 原名刘法玉,女,汉族,镇平县张林镇人,老红军。
刘玉珍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江北村。她17岁就参加农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32年6月, 由兴国县妇联主席危秀英介绍参加工农红军,在三军团五师三连做医护工作。1933年她与同乡战士赖来发结为伴侣。在战斗频繁、伤员较多而药物和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刘玉珍和同志们一起,想方设法确保伤病员早日康复。1934年10月,由于王明路线的影响,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她随部队先后渡过信丰河,突破赣南、南雄等地,占领宜章城。在12月份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中,部队伤亡惨重,赖来发壮烈牺牲,她悲痛万分地掩埋了丈夫和战友的尸体后,继续北上。1935年,部队经乌江、桐梓,四渡赤水河,攻占枫香坝,渡过金沙江,在会理同兄弟部队胜利会师。此时伤员增多,药品奇缺,上级派刘玉珍等四人到汉口采购药品,然后赶至冕宁。她们身着便装,一路艰辛,到达汉口,把团政委的密信呈给刘家庙医院的曹医生。曹医生把药品备齐后,于第二天护送她们到汉口火车站。然而,在火车站候车室里,刘玉珍等人遭到国民党警察的严密盘查,曹医生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刘玉珍被捕入狱。在狱中,她痛斥敌人的可恶行径,坚持不屈不挠作斗争。敌人见无法使她屈服,准备将她押往别处。押送途中,恰遇地方游击队赶来营救,她于混战当中机智地避开敌人,逃离了魔掌,却与红军失散了。
作为一名掉队的红军女战士,刘玉珍沿途乞讨,跋山涉水,寻找部队,却一直未能如愿。1946年,她辗转来到镇平县张林镇,被当地农民收留,并定居下来。
解放后,刘玉珍不愿给政府添麻烦,所以当红军的事从未吐露过,而与此相隔千里之遥的江西省兴国县烈士陵园里,却有一块刻着“红军烈士赖来发、刘法玉永垂不朽“的墓碑。原来,当年游击队营救无果,遂断定她已遇难。直到1985年,刘玉珍回江西老家探亲,她的身世才由兴国传到镇平,一位身边的老红军方为人们所熟知。2002年10月,刘玉珍因病在镇平逝世。
鄢金城(1916~1992) 1916年2月生,男,汉族,镇平县涅阳街道办事处人。
1923~1936年,鄢金城先后在镇平读私塾,上小学和中学。中学时代,他结识许多进步青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镇平县委的领导下,他考入镇平教导队当学员,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后以镇平西门镇联队副、西河行联保主任、邓县林扒镇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镇平县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许多同志被捕,残遭迫害,鄢金城奉调到陕北河南工作团工作。1943年在延安大学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12月调河南军区干部队和三分区工作。194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为避开敌人的搜捕,他于12月辗转回到家乡,隐蔽养伤。养伤期间,虽然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党组织。1948年3月与党组织接上联系后,他先后任镇平五区、一区区长,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肃清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建国后,鄢金城长期在河南省委机关工作,先后担任省委秘书处指导员、省委办公厅行政处副处长、处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1976年,经组织批准,鄢金城离职休养。1992年5月31日,他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76岁。
彭戈(1916~1991) 男,汉族 ,原名杨德俊,曾用名杨德诚、杨静勤。因民主革命时期从事中共地下工作的需要,从母姓取名彭戈。镇平县杨营镇杨庄人。
他5岁入私塾读书,4年后辍学。1930年到新建的杨营街小学读书,1931年转 入石佛寺宛西中学学习。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中共镇、邓区委宣传委员、中共南召区委书记;1938年任中共镇平县委书记、中共镇平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当选为中共豫西南地委委员;1940年任中共南召县委书记。1945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担任中共河南赤峰地区敖汉旗小河沿区区委书记。1947年任中共赤峰地委党校副校长、冀热辽农会宣传部长;1949年任中共锦西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1951年任中共辽西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1954年7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副秘书长兼党派处处长。
1956年,中共辽宁省委因查到彭戈档案中有延安整风时定的“特务嫌疑”、“托派嫌疑”的政治结论,取消了他担任中共辽南地委书记的决定。1959年秋,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在反右倾整风运动中,对彭戈给予撤销职务的处分,并被下放基层,监督使用。1970年7月,举家迁到锦西插队落户,他被冠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批斗游行,被打成“ 脑震荡”。1974年,彭戈被调到沈阳市农业局。1982年,中共辽宁省委对彭戈蒙受的不白之冤进行了平反昭雪;年底,彭戈从沈阳市农机局离休。1991年2月11日,彭戈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去世。
王正(1917~2001) 男,蒙古族,镇平县晁陂镇人。 1938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 历任中共晁陂区委书记、晁陂中心区委书记、延安中央党校干事、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河南地下党工作队组织委员,豫西六地委组织科科长,116团副政委、镇平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兼大队大队长等职;全国解放后, 历任河南省人事厅代理秘书主任、主任、副厅长,中央组织部副科长,中央财贸部一级巡视员,中南局财委综合局局长、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1984年2月离休。
王正在中学读书时期就追求进步,参加地下党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在地下党领导下发动罢课斗争和动员革命青年去陕北学习,为革命根据地输送了一批干部。入党以后,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参加了开辟豫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与组织发动南阳、唐河、方城、镇平、西峡等县的武装暴动起义,成立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1949年带领部队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正同志坚持原则,抵制极“左”错误,受到迫害,被迫病休,粉碎“四人帮”后才恢复工作。
王正同志在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副书记期间,分管宣传工作和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并组织了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部的创建工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理论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竭诚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1月30日在广州病世。
黎立坚(1918~1995) 原名王喜龙、王云甫、王勋,男,汉族,镇平县石佛寺镇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在河南泌阳县参加豫南红军(即桐柏山地区红军游击队),历任政训处宣传队秘书、二营书记、干训队长等职。先后领导发动了(泌阳) 县立二高小学反对增收学费的罢课学潮,参加了打“蔡冲”、邓庄铺、吴家尖山、大桥凹、八门庄、马谷田、贾楼、大梨园以及反对别廷芳进攻的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他随团转战皖东,参加过“大小关”、张八岭、沙河集、夏阁、方老人洼等战斗以及多次反扫荡斗争。历任组织干事、连指导员、挺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总支书记、敌前委执委,警卫营党总支书记和副教导员、八团特派员、总支副书记、便衣经济队政委。1940年,调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特派员,同年8月, 随刘少奇到苏北盐城抗大五分校政治部任锄歼科长(团级干部)。皖南事变后,调任军后方政治部保卫科长。1941年,苏北反扫荡胜利后,调任淮南新四军二师锄奸部侦察科长。1942年,因身体原因,调任半塔军政干部子弟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教导主任。1945年6月,调任淮南区党委社会部保卫科长、公安局侦察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中局干部学校秘书、调研员,华东局招待处处长,后方妇女干校秘书等职,搞过情报、土改复查等工作。1947年秋,国民党进攻鲁中,在危急之时,成功指挥华中干校2000多名干部渡海转移。1949年5月,南下到上海,8月经华东局调浙江工作。
建国后,历任浙江省民政厅秘书主任(办公室主任),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行政处长、浙江省土产公司副经理、省食品公司经理。从事经济工作后,黎立坚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1956年,调任浙江省商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1978年得到平反,1980年任杭州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主管后勤,搞学校基本建设,建校舍近10万平方米,为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得到商业部的好评。1983年12月离休,1995年2月21日逝世,享年77岁。
马向光(1916~1998) 原名马峻峰,男,汉族,镇平县石佛寺镇人。1938年11月参加革命,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鲁西军区独立旅特务团、鲁西黄河支队三团组织干事、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15师教4旅10团政治处教育干事、干部教员、教导员大队副政委,冀鲁豫湖西军分区政治部干事、单县大队副政委、14团一营政委,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党校组织科副科长、政治部组织科长、平原军区湖西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分区副政委,山东军区济宁分区副政委,青岛守备区政委、第19师政委,中共浙江省委财贸政治部主任等职,1984年离职休养。
马向光早在青年时代就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武汉沦陷以后,他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离开家乡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参加抗日救国的斗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出入枪林弹雨,随部队转战冀鲁豫地区,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获得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建国以后,马向光长期担任青岛边防部队政委,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建军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建军路线。为建设边防,保卫家门,他的足迹踏遍荒原海岛,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64年,马向光转业到浙江担任省委财贸政治部主任,他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浙江省财贸战线的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离休以后,他仍念念不忘党的工作、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坚决反对动乱,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策,表现出一个老党员坚定的政治立场。
1998年1月26日,马向光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82岁。
樊道远(1919~2000) 男,汉族,镇平县玉都街道办事处人。 他13岁以前在家读私塾,后到县城上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4岁始入内乡县宛西乡村师范读书,二年半毕业。
1938年4月,他在镇平石佛寺小学任教时, 经中共地下党员张文山、张天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 被党组织派到确山县竹沟村中共河南省委党训班学习(新四军第四支队所在地)。1940年调中共南阳地委工作,公开身份是镇平县马庄小学教员,是马庄小学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42年9月,根据中共河南省委的安排, 他与贺剑秋、贺华北等同志到陕、甘、宁边区参加中共河南省委整风学习,后又到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4年冬,整风学习结束后,他留延安任中央招待所秘书。1946年4月,他和中央组织部的几名干部一起离开延安,东渡黄河,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到达中共中央华东分局所在地江苏淮安,编入豫皖苏干部大队二中队任指导员。1947年春,豫皖苏区党委书记吴芝圃率干部大队进入河南境内,樊道远和其他六位同志调到睢宁县(睢县、民权、宁、杞县各一部分)工作,任县委委员、民运部部长。1949年2月调任商丘县委副书记。
1951年,樊道远担任商丘县委书记(商丘地委委员),1953年任商丘地委秘书。1954年7月,调任河南日报社秘书长、副总编辑。1962年8月,任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1975年8月,调任河南省出版局副局长,主持修订《辞源》等工作。1977年8月, 调任焦作矿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9年8月,重回郑州大学工作,先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校长、党委书记兼校长、党委书记等职,1985年12月退居二线。
樊道远重回郑大后,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进行体制改革,使学校由原来的7个系发展到14个系,在校学生达3700多人,学校建设、校园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郑大建校以来的最佳时期。
2000年9月,樊道远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
彭沈元(1930~1985) 男,汉族, 镇平县雪枫街道办事处七里庄村人,镇平地方自治领袖彭禹廷之子。自幼聪敏好学,思想进步,1946年入武汉大学读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任武汉大学党总支副书记兼团委书记。1952年1月到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工作,1953年1月任武汉电业局汉口第五发电厂党委书记,1954年10月~1965年,任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组织指导处副处长、处长。1965年7月,彭沈元参加武汉国棉六厂“四清”运动,后留任该厂党委书记,他深入车间,带头劳动,关心职工,深受职工爱戴。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彭沈元被打成走资派,遭到批斗。1985年2月22日, 彭沈元不幸英年早逝。中共武汉市委的挽联是:两袖清风,弘扬正气,丹心碧血献江汉,堪称党员楷模;一曲悲歌,挥洒泪雨,战友同志齐顿首,痛悼人民公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