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伏牛山南麓。地理位置为北纬32°51′-33°21′,东径111°58′-112°25′,总土地面积15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25-1665米,地形大致呈条状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24小时,大于等于0℃的活动积温5502.8℃,年平均无霜期233天,年均温15.1℃,年均降水量703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县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6座,塘、堰坝1543座,总储水量19330万立方米,配套机井6000眼,有效灌溉面积67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53万亩。
目前,全县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410个行政村,总人口102.4万人,农业人口88.3万人,共有22.9万农户,全县共有耕地118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0多万亩次,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红薯、花生、芝麻、大豆、蔬菜等。小麦常年种植面积85万亩,总产量32.5万吨;玉米常年种植面积65万亩,总产量21吨;花生种植面积16万亩,总产量4.6万吨;红薯2.5万亩,总产量8000吨;棉花常年种植1.2万亩,总产量1080吨;芝麻3.2万亩,总产量1300吨;豆类4万亩,总产量5900吨;蔬菜15万亩,总产量50万吨;瓜果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量8.2万吨。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96元,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3.91万吨,连续八年超过10亿斤,是国家粮食核心区主产县,河南省产粮大县之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部门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粮食生产为中心任务,严格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主动力,连续实施良种繁育、配方施肥、病虫防治、项目支撑等四大工程,全县年良种繁育面积保持在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县所有村开展了测土配方,年配方施肥130万亩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年防治病虫草害300万亩次;强力实施良种补贴、标准粮田建设等农业项目,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稳面积、攻单产,精心打造小麦、玉米万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扩大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落实生产技术规程,实行“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科技人员进百村联千户活动,开办《农业与科技》栏目,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精量匀播、配方施肥、中耕保墒、化学除草和“一喷三防”等吨粮田集成技术,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农民3余万人次,指导农户8000多户次,有效地服务了农业生产。加强阵地建设,全县11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投入使用。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8%以上。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的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精深加工大做文章,努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规模优势为竞争优势。全县建设优质小麦、棉花、花生、蔬菜、烟叶、食用菌、花卉、畜产品、水产养殖等生产基地120余万亩,优质麦棉、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奶牛、金鱼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坚持以华新地毯集团公司为龙头,以棉纺、缫丝、丝绸、针织等相关企业为骨干,全力打造镇平县地毯产业化集群,产业集群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余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都市农业,以贾宋、晁陂、王岗和南水北调干渠两侧为重点发展苗木花卉面积3万余亩;以侯集、杨营为核心发展金鱼养殖面积1.1万亩;以郭庄、马庄、张林为重点发展供港、供澳无公害蔬菜面积3万亩;以卢医、老庄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面积3万亩;以杨营霖锋公司为主发展莲藕面积1万余亩。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新型农业主体有关政策,加强引导培育,发展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个,家庭农场4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0余家。
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培训和生产基地管理,全县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3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逐步加大对上市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对县乡超市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对农药残留超标的不合格蔬菜水果,进行了集中销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1个乡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已建成。全县农产品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退耕还林区、养殖专业村、整体推进村为重点,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强化服务,强力推进沼气建设,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池40000余户,联户沼气工程17个,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1个,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10个,县乡村沼气服务站50个。
扎实开展农业行政执法。严格资质审查,规范经营秩序,年审查农资经营资格200余家,证照审核率100%;加强农资市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年检查农药2万余公斤、化肥4000余吨,种子200余个品种,查处农资案件10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严格执行上级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多次开展了对涉农乱收费的专项治理,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年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22万份。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续签土地承包合同20余万份,发放土地经营权证书19余万份,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